看見台灣  

這是一部很特別的電影。

首先,它美得讓人以為不是台灣,
再來,它只有風景跟配樂及口白,沒有演員。

雖然沒有演員,但透過畫面跟配樂的切換,
可以明顯的感受到導演想傳達的概念。

許多呼口號的理念,化為傳單,漆成圍牆圖案,還不一定能達成功效。
導演用大螢幕,高解析的畫面,在足夠的高度下,讓你看到真相。

只要高度夠高,就能看到台灣的美。
而同樣的,殘破且持續著的傷口,在足夠的高度看下,一樣讓人怵目驚心。

之前也有部類似的電影「正負2度C」,陳文茜監製的,一度造成話題。
但也只是話題,平凡如我們,該如何對環境做出回饋呢?

看完「看見台灣」只感覺滿滿的無力感
就如同在阿凡達內,巨樹被炸斷那一刻一樣
人性的貪婪(不,精準的說,應該每個人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讓環境遭受破壞,
只為了每個人的利益。

在沒有足夠錢就吃不飽的現在,沒有懲罰(或者說,懲罰風險很小)的破壞環境行為,
很容易就變成同業共同的秘密。

如同這陣子的油品風波,只要大家都這樣做,彷彿就不是罪大惡極的事。
看到一篇文章,說明經濟部底下負責GMP的人,只有一個,
因為那個小組要負責的事情面相很多。
既然基層人力不夠,那為何無法擴編呢?

找出那些犧牲眾人利益的企業(破壞環境、破壞健康),
應該是和建設經濟一樣重要的事。
可是我們永遠無法深切的體認到這種破壞,是多麼嚴重。
無法深切到,電影結束跑字幕時,有個攝影大哥請大家留步,
要幫電影公司留個觀賞畫面之類,若覺得好看就比讚,非常好看就雙手讚。
當下,就很多人露出開心的感覺,因為要拍個美美的照片,在官方臉書會有照片留存。

電影謝幕的字幕都還在跑,觀眾對大地破壞的心情應該還有餘味,
因為要拍照,很快的,那些深切的感覺,就馬上消失了。
這對想要把這種環保概念灌進觀眾大腦的導演來說,是多麼的諷刺。
更何況,那些會破壞環境的企業,有多少人會來看這部電影。

正負2度c的共業,我們正在每天的體驗著,
接下來的每次春夏秋冬,日夜的溫度變化只會越來越大。
世界末日,其實不是彗星撞地球一次性的毀滅。
而是這種逐步的異像,逐步的逐步的替除某些特定的人們。
而這些異像,都是人力無法防範跟阻止的。

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很對。意思是說:
不要事情來了,就怨天、怨地、罵政府。

政府是個集合名詞,只是謾罵時候,承受你負面情緒的對象。
但是集合名詞,並沒有辦法負責。
如同一件事交給一群人去做,大家都認定此事情跟我無關,
那事情很容易就掉地上沒人做。
找出事情該如何做的方法,
應該比起找出個該負責任的人下台還要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黃絨貝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